煙臺論壇-煙臺社區(qū)
標題: 孩子不聽話,?教你一句話搞定~ [打印本頁]
作者: 壁咚 時間: 2015-10-29 10:51
標題: 孩子不聽話,?教你一句話搞定~
本帖最后由 壁咚 于 2015-10-29 10:54 編輯
孩子不聽話,是每個家庭都存在問題,。細細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很多。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都不知道該怎么跟我家孩子說話了,。昨兒,,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不過天冷,得多穿件衣服,。結(jié)果孩子死活不穿,。我最后告訴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們就出不來門了,。這孩子脾氣倔的,最后鬧到在地上打滾起來,。我一生氣就沒理她,。等她哭夠了,天也不早了,,結(jié)果門愣是沒出去,。
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墒牵⒆拥暮芏嗫摁[,,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手捧衣服對孩子說:“我們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穿上衣服,,我們就可以出發(fā)了!”孩子往往會爽快地回答道:“好!”
為什么兩種情形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技巧。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等到大一些,會有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但是他的思維,,仍然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可逆,,比如你問孩子“你的姐姐是誰”,,他能回答出來。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他就無法倒推回來,。這就是為什么前面那個例子,為什么會有那么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因為天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門,�,?墒牵⒆拥乃季S不會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為外面天冷。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穿衣服,,我們就出門,。如此,孩子自動地從前往后這么梳理,,覺得是這么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
少用復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么孩子聽不懂,,要么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之類”,、“你如果不把飯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這種句式,,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 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zhàn)媽媽設定的規(guī)矩。
我們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會持續(xù)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我一位朋友家兒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他告訴我這么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他帶兒子看電影,,兒子指著男主角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是電影里的人物角色,,沒有那么明顯的好壞區(qū)分。于是我這朋友就告訴兒子,,這個人說不上好,,也算不上壞。他兒子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沒過多一會兒,,兒子又開始問:那現(xiàn)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父親才回過神來,。于是,,換了個方式,很干脆地告訴兒子:他是好人,。他兒子這才長舒一口氣,,滿意了。對孩子來說,,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既不好又不壞的,。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壞的;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這就是孩子們的邏輯,。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發(fā)展以后,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非常極端和決絕的詞,,就是源于他們這個時候慣于單行線的思維模式。
為此,,面對孩子含糊其辭是絕對行不通的,。若你跟孩子說“不好說”“都挺好”“你可以這樣一點點那樣一些”之類的話,孩子無法聽懂,。所以,,能夠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說的東西,就用黑白去說,。不能的,,就不說。如此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1-3歲,,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個坎,。此時,孩子正處于叛逆期,。叛逆期并不是說孩子就是在胡鬧,。孩子有孩子的堅持。只有在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時,,才會變得比較固執(zhí)。
1歲以前孩子沒有語言能力,,父母反而可以多說,,也可以講道理,語氣溫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夠聽懂,,感覺到父母在傳達著什么。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父母說話則要注意,,必須要簡潔明了。
盡量少說:“我們現(xiàn)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只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此時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復啰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里那里”,,“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進行道德說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并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并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zhàn)爭,。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活在夢里,,也不會按照常理出牌。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孩子成長歷程中跨不過去的一步,。此時,,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當然,,盡管孩子不需要對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通過規(guī)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幫助孩子通過其他方式去發(fā)泄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于天生的氣質(zhì)類型,,會比較難養(yǎng),脾氣會比較暴躁,,40%的孩子其實都屬于易養(yǎng)型,,剩余為中間部分。更多時候是父母自己脾氣不好,,缺乏方法,,卻還反過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沒有接納自己的孩子,,干脆把自己的耳朵對孩子“關閉”掉,就更加談不上良好溝通,。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guī)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后開始共情,,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樣,,這就給了他們理由要去和人溝通。而且,,3歲以后,,孩子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也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我們常見這樣一幕: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然后父母就會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戰(zhàn),。最后當然是父母贏了,并且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父母可以在進商場之前,就和孩子約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咱們說好了,,只買一件。如果父母不提前說,,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是:帶我隨便逛下,不打算給我買任何東西,。相反,,孩子的內(nèi)心可是充滿了期待呢。最后,,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大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興許孩子還會覺得父母不好溝通、不好說話,。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機會跟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nèi)的孩子就已經(jīng)有各種情緒了;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jīng)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撒謊”,甚至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要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去看待。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作者: 卓兒卓兒 時間: 2015-10-29 10:57



作者: jdhnam 時間: 2016-2-5 17: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nèi)容自動屏蔽
作者: 都是我的錯 時間: 2016-2-25 12:25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作者: yangyangfred 時間: 2016-3-1 18: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nèi)容自動屏蔽
作者: 西班牙的淚 時間: 2017-7-15 14: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nèi)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煙臺論壇-煙臺社區(qū) (http://xckxq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