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論壇-煙臺社區(qū)
標題: 90后職場新人,欠缺這種能力對你是致命的 [打印本頁]
作者: 飄落的記憶 時間: 2016-6-14 12:54
標題: 90后職場新人,欠缺這種能力對你是致命的
文:劉傳
先說這樣一個案例,。
實習生A和實習B同時接到老板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整理工作,,并要求他們把整理好的文檔寫好后發(fā)到他的微信上。
A用word寫好文檔后,,直接把word文件發(fā)到了老板微信。B寫好后,多花了半個小時把內(nèi)容編輯成了公眾號圖文信息,,再推送給了老板。后面幾次類似的工作,,A和B均如此操作,。
雖然整理的內(nèi)容差距不大,但很快所有重要的整理工作都交給了B,,優(yōu)先級低的任務交給了A,。對A來說,這是好事嗎,?當然不是,。B后來的薪資很快就上漲了,,A只能原地踏步。
為什么,?先說下A和B兩個人的推送方式這個工作細節(jié),。如果你在微信上看過word文檔,你就知道,,由于適配問題,,word里的文字即便你排好版,也都是擠成一堆的,,極難閱讀,。而用公眾號圖文頁閱讀就很清爽。
難道一個老板會因為這個細節(jié)就更重用B,?是的,。
對于一個老板來說,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這是一個很多職場新人并不知道的一個事實。
如果一樣物品對你來說是稀缺的,,你就會極其重視這樣物品的消耗,,避免任何多余的浪費。雇主聘請雇員,,本質(zhì)上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能力短板,,提高效率,節(jié)省時間,。
另外一點,,B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主動使用圖文推送方便老板閱讀,。這一點足以看出,,B擁有很強的需求理解能力,這才是B被重用的真正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推送方式這個細節(jié),。
老板只會跟你說,我要這個文檔,,但不會跟你說,,我要簡潔易讀的文檔,我要很快能看完這個文檔以便決策,,我還會將這個文檔發(fā)給其他重要的人員,。
雖然給A和B的明確需求只是一個文檔,但只有B理解了隱含需求。
職場上的需求
表面需求和隱含需求,,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需求,。對于很多職場新人來說,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是欠缺的,。而且,,這是一種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提高的能力。為什么這么說,?
在上述的案例中,,對A來說,老板會花時間跟A講為什么不重用他嗎,?不會,,這樣的細節(jié)老板很少會管,時間投入產(chǎn)出比很低,,老板的精力基本都放在公司經(jīng)營上,。另外一點是因為實習生的崗位可替代性太高了。
老板是否愿意往你這個人身上投資時間,,取決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B會告訴A嗎,?B怎么可能開口去跟A講我為什么拿的工資比你高,。雖然對A有好處,但現(xiàn)實中B真這么做,,不僅顯得自己情商低,,還會得罪了A。
中國人都是靦腆而好面子的,,這導致很多情況下,,你都很難得到正面反饋。
所以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老板是對人嚴厲苛刻的,。真正的好同事,是會直接指出你的毛病的,。
可惜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等到別人來指出你的錯誤再改,如果真要到這個時候,,雇主隱含的意思是,,你隨時可以被替換掉。
在職場中,,協(xié)作隨時都在發(fā)生,。只要有協(xié)作,就一定有需求傳達。不具備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意味著你跟任何人協(xié)作都會出現(xiàn)問題,,這將對你的職業(yè)生涯產(chǎn)生致命的影響。
那么,,如何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一共有三個階段。
段位一:理解自我的需求
消費者行為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做消費者黑箱,。它的意思是,我們只知道消費者在外部接受了哪些消費刺激,,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及購后行為,。至于消費者如何決策的,就像黑箱一樣不可見,。一旦搞清楚了這個黑箱如何運作,,也就知道如何正確地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引導消費者購買,也就能區(qū)分偽需求和真實需求,。
實際上,,這種黑箱根本不局限于消費者行為領域,在人類決策行為范疇呢內(nèi)隨處可見,。
你跟女神表個白,,女神就一直瞪著你不說話,這個時候她的決策行為對你來說就是個黑箱,,你根本不曉得接下來她是要上來擁抱你還是會胡你一巴掌,,你表白的時候,她是否對你有需求對你來說根本是兩眼一抹黑,。
很多人都試圖通過研究客體的方式理解真實需求,,但他們沒意識到,研究客體真實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對自己來說不是黑箱,。
人類的決策行為,在大數(shù)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適用于你的規(guī)律,大數(shù)概率下,,也適用于別人,,這意味著不要假設你自己是特殊的1%。認可這個前提,,本文所要闡述的提高需求感知能力的方法才適用于你,。
順便插一句,你也許會反駁并舉出各種“萬一”、“還是有可能”,。這不重要,,只要是這個前提適用于50%以上的情況,都是值得采納的,。你之所以會這樣反駁,,恰好是因為一條適用于大部分人的決策特征:少數(shù)異常的情形總比大體普遍情形更引人關注。
回到正文,。在認可“人類的決策行為,,在大數(shù)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這個前提后,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就可以先自己入手,。
例如,我經(jīng)常會在群里看到大段不空行不分段的長文字,。直觀上來講,,我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而另外一種長文字是空行并帶有序號列表的,,我很快能找到重點,。
作者: 飄落的記憶 時間: 2016-6-14 12:54
我相信這樣的感受也適用于其他人,為什么,?
因為人是按組塊的方式來識別視覺信息的,。組塊越小,認知負載越輕,。
這讓我想起小學時,我的數(shù)學老師說了一句話:你們以后寫字時,,段與段之間一定要空一行,,這會讓你們受益一生。現(xiàn)在我終于知道為什么了,。
所以在跟對方交流時,,隨時考慮到認知負載問題,你就知道該如何組織信息,。這樣的隱含需求,,對方是不會跟你提出來的。
你會問了,,如何區(qū)分這到底是個人喜好,,還是適用于大部分人的行為規(guī)律呢?這就需要用心理學,、認知科學,、決策科學的知識來做判斷標尺。具體方法就是將理論與個人體驗進行聯(lián)系,在知與行進行對比和修正,。因為觸及到了心理黑箱,,這種研究方法比起研究他人更容易獲得隱含需求的理解能力。
那如何進行自我訓練呢,?
就研究自我來說,,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元認知。強大的本體感,,和時刻保持的情緒心理監(jiān)控感,,是元認知的一種標志。元認知就是要求你能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快照記錄,。堅持沉思反省以及肌肉本體訓練(無論是思想還是肉體的),,都有助于提高對自我的監(jiān)控。
接下來就到了第二階段,。
段位二:理解他人的需求
理解自我的需求,,能極大程度上提升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將理解自我需求獲得的感悟,,套用到對方身上,,再根據(jù)具體情形做出一些修正。這里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你能通過對方的描述和言行進入到對方的情感世界中嗎?我認為這有個前提,。如果你沒有為交響樂而沉醉過,,你如何與一個古典樂愛好者共情?如果你工作清閑沒有被時間壓得喘不過氣,,你怎么能理解一個日理萬機的人不秒回你的原因,?
共情力,就是自我感受與他人的感受相互映照的過程,。
舉個栗子,,你覺得一個你討厭的人,在公眾場合跟你表白是什么感覺,?注意,,是你討厭的人,不是喜歡的人,。我曾經(jīng)有過這種感覺:真TMD丟臉,!我直觀認為這適用大部分人。
看到那些狗血的校園表白新聞,,我想問那些男孩子們,,你聲勢隆重地來一場公眾表白,,有沒有想過這是不是讓女生很丟臉?為此我特地咨詢過一些女生,,得到回答是,,豈止是丟臉,簡直就像咽下一坨熱騰騰的屎,!
看吧,,這可真不是個人偏見。
另外,,創(chuàng)業(yè)后接觸了互聯(lián)網(wǎng)圈很多厲害的人物,,我發(fā)現(xiàn)他們非常善于捕捉對方的需求,跟他們溝通也印證了我的判斷:高共情力的人,,都是極其了解自我的人,。
那么理解他人需求后的第三階段是什么?
段位三:理解群體的需求
理解群體的需求,,這是一種高維度的能力,。因為群體的需求絕對不是個體需求的簡單加總,為什么這么說?
QQ用戶只會告訴你,,他需要更好地聊天,,需要更多的表情,但他不會說,,我要一個QQ群,。微信用戶只會告訴你,他要時刻和朋友保持通暢的溝通,,但不會告訴你他需要公眾號,。
群體的需求是一種涌現(xiàn)現(xiàn)象(Emergence Theory),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種高層次具有的屬性,、特征、行為和功能還原到低層次就不復存在,。
自然界中,涌現(xiàn)現(xiàn)象無處不在,。
蜜蜂個體的智力極低,,但蜂群會涌現(xiàn)出極高的工程智慧和生存策略。大雁列陣飛行并不是因為他們故意為之,,是因為前面大雁拍打翅膀造成的尾波亂流,,能讓后面的大雁獲得更多的升力,于是大雁群體自然涌現(xiàn)出了一字型雁陣,。類似的還有魚群,、鳥群,、羊群等。
回到現(xiàn)實中,,對應的就是人群的需求,。品牌的消費者個體只想買到自己需求的商品,消費者群體卻會涌現(xiàn)出對價值觀,、文化,、逼格的需求。參與組織協(xié)作的個體,,只想要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和目標,,而整個協(xié)作體系卻需要共識和方向。
理解群體的需求,,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理論沉淀,,涉及學科較多,篇幅有限不再贅言,。
最后補充一下,。理解自我的需求,理解他人的需求,,理解群體的需求,,分別對應了職場的三個發(fā)展階段: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團隊,。
在第一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計劃和執(zhí)行,。
在第二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指導與授權。
在第三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戰(zhàn)略制定和組織管理,。
你想走到什么階段?
本文僅送給那些有事業(yè)野心的Boys和Girls,。
歡迎光臨 煙臺論壇-煙臺社區(qū) (http://xckxq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