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一夜繁花開 于 2018-9-17 13:56 編輯
640.webp (2).jpg (147.93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9-17 13:52 上傳
作者 | 陳先發(fā)
有一句話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對唾手可得的實際利益的誘惑,,要有一種超越性的、更寬闊的眼界,。
有時候,,抬頭看月亮,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為利益的羈絆,,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負之時,。
另一句話是:“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這句話中包含的力量,,正好與前一句形成互補,。
尊敬的焦揚書記、許寧生校長,,尊敬的各位老師:
謝謝母校喊我回家,,給了我這珍貴一刻。
親愛的同學們:
祝賀你們從世界各地匯聚于此,,成為新一代復旦人,。希望在你們身上。
640.webp (3).jpg (134.01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9-17 13:53 上傳
今天凌晨五點多鐘,,我獨自在校園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種特別而久違的寧靜、肅穆,。我知道這寧靜和肅穆,,在世上任何別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復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間被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
站在3108階梯教室前,、在當年的七號樓如今的任重書院樓前,,真是百感交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物質條件相對匱乏,,好友聚會也就在當年的干訓餐廳請喝一杯酸奶而已,。
有時,,我?guī)е鴥蓧K干面包一頭扎進圖書館,深夜才會出來,。但那些年復旦濃厚的理想主義氛圍,,一個窮學生心中的萬丈豪情,穿透時光的鐵幕,,仍時常叩擊我的內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個人內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么。
錢穆先生曾說,,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對傳統(tǒng),應懷有溫情和敬意,。對我們的個人史,,又何嘗不是如此?離開復旦的三十多年中,,每當我苦悶,、矛盾、彷徨之時,,復旦時期的無數細節(jié),,先生們給我的種種教誨時時浮現。
可以說,,母校對我靈魂的滋養(yǎng),、對我內心的教育從未中斷、從未停止,,也永遠不會終止,。
640.webp (4).jpg (163.9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9-17 13:54 上傳
同學們,你們生于本世紀初,,是嶄新的一代人,。持續(xù)深入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數千年未有的巨大進步,,物質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狀態(tài)的豐富性、多樣性,,哺育了你們,。
你們是在信息時代出生并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整體上看,,這一代人視野開闊,,聰慧敏銳,,自信而獨立。
我的兒子是這一代人中的一個,。我有個保持了十多年的習慣,,在他讀書和生活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會寫一句話送給他,,讓他去反復體味,。
在他赴國外讀書時,我寫了五個字送給他,,叫:不做“空心人”,。
為什么有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對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夠清醒的審視和反省。
曾有一個你們的同齡人,,這樣對我描述他的狀態(tài):睡眠之外,,時時刻刻在刷屏,明知絕大多數信息無聊無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
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饑餓感。一旦手機離手,,就會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積不僅沒有帶來內心的充實,反而總覺得內心空蕩蕩的,。
我知道這已經是個常態(tài),。這個時代對信息消費的依賴性,正在逼近一個危險的臨界點,。但真正讓我擔憂的,,還不是這個。
我發(fā)現,,即使是面對難得一見,、瑰麗雄奇的自然奇觀,面對渴盼親情的家中長輩,,面對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無動于衷,、一種超然的淡漠,、一種對現實的疏離感,,甚至是麻木。
高度的信息化,,有著把這個星球每個角落的人都有效聯通起來的神奇能力,,但同時,它本質上也加劇了每個個體內心的“孤島狀態(tài)”,。所以我告誡兒子:不要被物質和消息的過度消費“空心化”,,成為“空心人”。
我當然不是在否認信息化對人類發(fā)展的的澎湃推動力,。這種推動力是無與倫比的,,是無法被顛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淪為一種快速消費品。
越是在眾聲喧嘩中,,越需要一顆真正安靜下來的心,。越是快速變化的時代,越需要一顆真正慢下來的心,。我期待同學們能夠成為這樣的自覺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種高度的專注和漫長時間的淬火,。讀書,、求知,當然更不例外,。有過鄉(xiāng)村生活經驗的人知道,,長得過快的樹,是空心的,,其材質不堪大用,。
在信息時代,整個社會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慣性,,事實上得到了強化。我期待同學們從這種強悍的慣性中,,掙脫出來,。
在時代的屏幕上瞬間自生自滅的文字,越是淺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氣,,舍棄眼前之利、螢火之光,,創(chuàng)造出能昭示一個時代良心和品質的精神產品,,穿透這個時代流傳下去。 越是有人覺得心里空蕩蕩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應該往這種空蕩蕩中填補些什么。
越是有人不再確信什么,,覺得“愛”,、“理想”、“信仰”成了過時的,、陳舊而虛張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這些詞,高高地舉在頭頂,。
對內心貧乏的人來說,,這些詞是空的。而對內心豐富的人來說,,它們永遠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鮮的。
對大自然,、對現實的變遷,、對世間的悲歡離合,我們內心的觸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們,,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過度轉述網絡上蒼白的“二手人生經驗”,。
只有這樣,,明確的信念才會產生,生命的內在熱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義是什么,,今天在場的老師們遠比我有權威來作出闡釋。我對它有九個字的個人解讀,,叫:“有所學,,有所成,有所愛”,。同學們根據個人興趣,、能力結構和社會需求,選定了自己的專業(yè),,這是有所學,。
最終,在一些專門領域形成獨到見解,有了貢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是有所成,。這一步,,在大師林立、治學傳統(tǒng)根深蒂固的復旦,,也是能做到的,。
最困難也最要緊的是,要“有所愛”,。一個人,,對求知、求真理沒有非同一般的執(zhí)著,,沒有一種內心的灼熱,,沒有百折不撓的堅忍,自然匹配不了一個愛字,。
沒有固守社會良知正義,、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國情懷,自然也難以體察到這個境界,。有所愛,,意味著獻身精神、一種信仰,;意味著可能需要放棄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時時喚醒自己。
這一定是個長期的,、艱苦的錘煉過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的校園里,,有更多的學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學上的懷疑精神,,與對生命價值的確認和信仰的形成融為一體,。
把對科學的“冷眼”觀察、冷靜探索,,與做人做事的古道熱腸融為一體,。把探求真理的堅韌不拔,與生活中憐小憐弱,、恤殘恤孤的生命柔情融為一體,。只有這樣一顆“有所愛”的心,,才不會空掉。我們才不致淪為一個“空心人”,。
在這里,,我還要把英國小說家毛姆在名作《月亮與六便士》的兩段話,送給同學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