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640.jpg (96.17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9-4 23:10 上傳
沒有他者的介入,,沒有外部視角的參照,沒有外部知識的刺激,,我們就會越來越自戀,,我們的想象力也會越來越貧弱。
0.gif (1.67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9-4 23:10 上傳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首先歡迎各位新同學來到清華大學。幾天前,,接到院里的通知,,讓我在今天的典禮上發(fā)言。因為今天是大類招生的典禮,,我不能光代表中文系,,還要代表人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和外語系在這里發(fā)言,。這兩天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要跟大家說些什么,。我是學文學的,,我想是不是可以講這么一個問題:我想用文學作為例子,來跟大家簡單的說一說各個不同的學科,、不同院系之間彼此借鑒,,互相融匯的重要性,。
外語和研讀古典文獻是人文學院學生 必備的兩大核心能力
人文學院就不用說了,文,、史,、哲、外,,我們原來都是一家人,。我到清華工作的時候,這幾個系就在一起,。一直到今天,,還是一家人。在古代,,大家都知道文史哲不分,,今天在某種意義上依然如此。比如說《論語》,、《孟子》,、《左傳》、《史記》這樣的古典文獻,,不光中文系的學生要學,,歷史系,哲學系也要學,,我們的很多課程都有交叉,。而說到外文的重要性,陳永國教授的發(fā)言讓我非常有感觸——他引用一位學者的話說,,外語不好的人,,就失去了一個反觀本國語言的獨特視角;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中文水平不高,外語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外語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了,。老清華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那么多中外兼通的大師,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清華大學有一個很著名的項目,就是中外文化綜合班,。這個班是當時的教務處主導,,由中文系和外文系合辦。所以這么多年來,我們中文系和外語系共同參與了很多事情,,有很好的合作傳統(tǒng),,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中外文化綜合班培養(yǎng)的學生,,在國內(nèi)外的著名高校當教授的人已經(jīng)有不少了,。如今的外文系又成立了世文院,,說明這個傳統(tǒng)依然在延續(xù),。當時,在規(guī)劃人文學院的大類課程(跟今天相比其實是小類)時,,我們提出,,要讓學生具備兩個最核心的能力:一個是外語的能力,一個是研讀古典文獻的能力,,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具備,。
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費訊息 而無意探究事情的本末
說到文學跟新聞與傳播的關系,我覺得大家恐怕不是特別清楚,。應該怎么來描述這個關系呢,?我認為,如果沒有現(xiàn)代傳媒的崛起,,現(xiàn)代文學是不可能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現(xiàn)代文學一系列的制度,,運行方式,,傳播方式、乃至于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都跟現(xiàn)代傳媒有密切的關系,。從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來看,新聞和文學就是結(jié)合得非常緊密的兩個學科,。
大家也都知道,,我們講述故事的方法,從古至今經(jīng)歷了大致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民間故事的時代,。那個時代,,故事在社會上流傳,不同的人共同介入到故事的傳播和創(chuàng)作中,,故事不會終結(jié),,也沒有一個固定的作者,誰都可以講,,它是開放的,。第二個講故事的時代是小說的時代。小說是作家躲在自己的房間里閉門造車。一般來說,,由作者獨立完成,。盧卡奇說,小說是上帝死去之后所出現(xiàn)的史詩,,從西方文學史的脈絡來看,,是很有道理的。第三個時代就是今天所面臨的時代,,叫做信息敘事的時代,。大家不要忘了,在今天講故事的大宗,,或者說最重要的故事講述者,,不是文學作家,而是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我們每天讀到大量事件的描述都來自于新聞,。
當然,在新聞誕生的時期,,大家也知道,,像托爾斯泰和霍桑這樣的大作家,他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他們很多的素材和作品都來自于報紙,。報紙上的新聞是激發(fā)作家想象力的重要的介質(zhì)。那個時代報紙是一個奢侈品,,不是誰都能讀的,。另外,當時的交通條件,、獲取資訊的手段遠不像今天這樣便捷,,作家們增廣見聞的途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報紙,,并不奇怪,。
到了今天,我們?nèi)匀挥泻芏嗟淖骷�,,看著互�?lián)網(wǎng)的新聞寫作,,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完全依賴于新聞報道的寫作不僅是懶惰的,,也是極其危險的,。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在今天是一個什么狀況,,我想在座的各位恐怕都比較清楚,。在過去,,新聞報道出現(xiàn)事實錯誤,媒體是要承擔很大責任的,;
而在今天,,新聞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所報道的事件,,似乎總是會發(fā)生“反轉(zhuǎn)”,。自相矛盾的訊息隨處可見,令受眾無所適從,。而且,,媒體的權利被濫用之后,我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急劇退化,。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費訊息,,而無意探究事情的本末,。不過,,作家們根據(jù)新聞信息來寫作這件事,本身也說明了新聞媒體巨大的影響力,。
當然,,學新聞的人,也需要有很好的文學或?qū)懽鞲�,,甚至,,新聞的敘事方式有時也會借用很多的文學修辭。新聞與文學使用修辭的目的之一,,都是為了說服或影響讀者,。
另外,原先新聞和文學一樣,,與社會的時尚話語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說,它們總是處于社會或時尚話語的外部,。而在今天,,兩者都處于這種話語的內(nèi)部。全世界都是如此,。質(zhì)疑或思考真相,,變成了迎合于娛樂消費。不論是學文學的,,還是學新聞的,,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認真的思考。
新聞與小說的聯(lián)姻,,出現(xiàn)了新聞小說,。在歐洲特別是美國,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類。中國的新聞小說雖然不發(fā)達,,但過去有盛極一時的報告文學,,今天有非虛構。非虛構敘事在中國方興未艾,,新聞從業(yè)者在這方面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 文學寫作者需要學習社會學的走訪與田野調(diào)查
同樣,文學跟社會學的關系也非常緊密,。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比如說俄國形式主義,結(jié)構主義,,后結(jié)構主義,,所有這些東西,其實里面都蘊含著特別多的社會學內(nèi)容,、社會學的方法和人類學的基本范疇,。文學和社會學嚴格地來講,都屬于社會科學,,都在面臨科學化的進程,。
我記得早年在上海,王元化先生曾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我有一個問題老弄不明白,巴爾扎克寫了那么多的人物,,從官員,、銀行家、大學生到小職員,、妓女,、裁縫,他對所有的這些人都了解得那么深入,,他是怎么做到的,?
王先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我當時想了半天,,已記不清是如何回答的,。但是今天,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清楚,。巴爾扎克也好,,魯迅也好,他們當時的居住的環(huán)境,,是各色各樣,、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五方雜處的環(huán)境。只要讀一讀魯迅的《阿金》,,我們就不難想象出當時魯迅在上海的居住環(huán)境,。也就是說,你足不出戶,,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