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頭咕嚕”這個詞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懂,,這是我們老家的一句土語。本來想找個相近的詞,,可是想了好久都差強人意,,所以最終決定還是用這個詞。
雖然這個詞的近義詞不好找,,但是如今有個很火的詞差不多是它的反義詞,,那便是精致生活的“精致”一詞。
之所以聊起這個話題,,還要從我的三姑說起,。
三姑就嫁在我們隔壁村,拉扯了三個孩子,,為了養(yǎng)活一大家子,,年輕時和姑父一起開了個養(yǎng)雞場,最多的時候養(yǎng)了有幾千只雞,,都是兩個人忙活,,配飼料、喂雞,、收雞蛋,、賣雞蛋,,在我印象中三姑就沒有閑的時候。
住家和雞舍連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雞糞的味道,,家里也總是亂糟糟的,有時候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逢年過節(jié),,我們去看望,爸爸總是囑咐,,你三姑事兒多,,你們不要在那兒吃飯了。但是三姑每次都必須把我們留下,,準備一大桌子好吃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除了燉雞、燉魚以外,,三姑還會準備一些冷凍的春卷,、芝麻球、雞柳之類的,,炸好了端上桌,,雖然如今都是被人瞧不起的預制菜,但在當時那個年代都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最愛,,如今還記憶深刻,。
如今三姑六十多歲了,三個孩子也都長大成家,,本來到了松口氣的時候,,但孫輩里一共八個孩子,基本又都是她和姑父幫著照看,,孩子們年齡還都相差不大,,從蹣跚學步的孩童到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一個個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家里和幼兒園似的,,你追我打、雞飛狗跳,。逢年過節(jié),,三姑依舊會招呼我們過去,滿滿當當?shù)臏蕚鋬纱笞雷硬�,,孩子們一桌,,大人們一桌�?/p>
私下里和爸媽聊天,我說三姑真能干,,也不嫌累,。爸媽說什么能干不能干的,,過日子不就是這樣么,跟頭咕嚕的往前混唄,。
便有了這個詞,,細細咂么,更覺得真有一些學問在里面,。
跟頭咕嚕首先說明白了生活不會一帆風順,,總是會有磕磕絆絆,、深一腳淺一腳的時候,。但同時又透露著一種向前的勇氣,說是積極樂觀也好,,說是不得以也罷,。其實無所謂,,樹活一張皮,人爭一口氣,,只要我們咬著牙度過了那些苦難,,沒有人會在意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我們自己也會因為苦難后的喜悅和收獲而忘掉那些傷痛的細節(jié),。
這或許便是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吃苦耐勞吧,。不過如今這個詞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貶義詞。
跟頭咕嚕還有一層含義,,便是不必過于計較生活的精致,,一日三餐不總是溫馨與浪漫,或許只是粗茶淡飯,、果腹而已,,一年四季也并總是歲月靜好,或許是夏有驕陽,、冬有風雪,畢竟這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網絡和社會上開始流行起精致生活一詞,甚至成了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一個人的雅致,,兩個人的浪漫,三口之家的溫馨……完美的如同影視劇中的生活,。
其實無論所謂的精致生活是什么樣子,,追求這種生活并沒有錯,每個人也有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的權利,。
但在信息時代的加持下,,把這種生活作為一種潮流,,甚至是一種價值取向而大肆宣傳,則顯得不太合適,。
因為生活本沒有那么精致和美好,,多少人在這種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因為生活中的一點挫折和不如意而崩潰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心理失衡者有之,,自暴自棄者有之,,與世隔絕者有之。
其實生活也無需那么精致,,我們只需要大步向前,,“跟頭咕嚕”的往前奔,當踏上山巔,,所謂的精致生活無非是路邊一顆不知名小樹上的一枚漂亮的葉子,,在層巒疊翠或是滿山紅葉面前不值一提。
愿我們能夠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后,,依舊有熱愛生活的勇氣,,“跟頭咕嚕”的往前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