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壁咚 于 2015-10-29 10:54 編輯
孩子不聽話,,是每個家庭都存在問題,。細細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很多。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都不知道該怎么跟我家孩子說話了,。昨兒,,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不過天冷,,得多穿件衣服,。結果孩子死活不穿。我最后告訴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們就出不來門了。這孩子脾氣倔的,,最后鬧到在地上打滾起來,。我一生氣就沒理她。等她哭夠了,,天也不早了,,結果門愣是沒出去。
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鬧,,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手捧衣服對孩子說:“我們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穿上衣服,,我們就可以出發(fā)了!”孩子往往會爽快地回答道:“好!”
為什么兩種情形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技巧,。
QQ圖片20151029105005.jpg (84.93 KB, 下載次數(shù): 7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0-29 10:50 上傳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等到大一些,,會有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但是他的思維,,仍然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可逆,比如你問孩子“你的姐姐是誰”,,他能回答出來,。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他就無法倒推回來。這就是為什么前面那個例子,,為什么會有那么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因為天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門,。可是,,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為外面天冷,。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穿衣服,,我們就出門。如此,,孩子自動地從前往后這么梳理,,覺得是這么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
少用復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么孩子聽不懂,,要么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之類”,、“你如果不把飯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這種句式,,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 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zhàn)媽媽設定的規(guī)矩。
我們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會持續(xù)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我一位朋友家兒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他告訴我這么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他帶兒子看電影,,兒子指著男主角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是電影里的人物角色,沒有那么明顯的好壞區(qū)分,。于是我這朋友就告訴兒子,,這個人說不上好,也算不上壞,。他兒子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沒過多一會兒,兒子又開始問:那現(xiàn)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父親才回過神來,。于是,換了個方式,,很干脆地告訴兒子:他是好人,。他兒子這才長舒一口氣,滿意了,。對孩子來說,,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既不好又不壞的,。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壞的;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這就是孩子們的邏輯,。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發(fā)展以后,,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非常極端和決絕的詞,,就是源于他們這個時候慣于單行線的思維模式,。 為此,面對孩子含糊其辭是絕對行不通的,。若你跟孩子說“不好說”“都挺好”“你可以這樣一點點那樣一些”之類的話,,孩子無法聽懂。所以,,能夠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說的東西,,就用黑白去說。不能的,就不說,。如此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1-3歲,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個坎,。此時,,孩子正處于叛逆期。叛逆期并不是說孩子就是在胡鬧,。孩子有孩子的堅持,。只有在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時,才會變得比較固執(zhí),。
1歲以前孩子沒有語言能力,,父母反而可以多說,也可以講道理,,語氣溫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夠聽懂,感覺到父母在傳達著什么,。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父母說話則要注意,必須要簡潔明了,。
盡量少說:“我們現(xiàn)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只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此時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復啰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里那里”,“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進行道德說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并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并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zhàn)爭。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活在夢里,,也不會按照常理出牌。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孩子成長歷程中跨不過去的一步,。此時,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當然,盡管孩子不需要對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通過規(guī)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幫助孩子通過其他方式去發(fā)泄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于天生的氣質類型,會比較難養(yǎng),,脾氣會比較暴躁,,40%的孩子其實都屬于易養(yǎng)型,剩余為中間部分,。更多時候是父母自己脾氣不好,,缺乏方法,卻還反過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沒有接納自己的孩子,干脆把自己的耳朵對孩子“關閉”掉,,就更加談不上良好溝通,。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guī)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后開始共情,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樣,,這就給了他們理由要去和人溝通,。而且,,3歲以后,孩子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也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我們常見這樣一幕: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然后父母就會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戰(zhàn),。最后當然是父母贏了,,并且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父母可以在進商場之前,,就和孩子約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咱們說好了,,只買一件,。如果父母不提前說,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是:帶我隨便逛下,,不打算給我買任何東西,。相反,孩子的內(nèi)心可是充滿了期待呢,。最后,,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大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興許孩子還會覺得父母不好溝通,、不好說話,。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機會跟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nèi)的孩子就已經(jīng)有各種情緒了;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jīng)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撒謊”,,甚至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要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去看待,。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