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9958
- 經(jīng)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4-2-19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201408111554482824.jpg (120.34 KB, 下載次數(shù):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6 09:31 上傳
□大部分家長的共同感受是:我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的生活,,為啥你直接收回了我們靠近你的權利
□對年輕人來說,,朋友圈把父母的“家長模式”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變“規(guī)定時間”為“隨時隨地”
□網(wǎng)絡時代,,人們溝通的方式變多了,。但實際上,親子之間最缺乏的還是當面溝通
邵楠沒想到,,自己會因為朋友圈的一條消息差點和家人大吵一架,。
前不久,她和同學在外聚餐到晚上11點,。在回寢室的路上,,心情大好的邵楠隨手在朋友圈丟下一條圖文并茂的消息。之后手機就沒電自動關了機,。
出乎她意料的是,,從自己手機沒電到回寢室之前的這段短暫“失聯(lián)”的時間里,已然引發(fā)軒然大波:先是寢室的室友被家長“傳訊”,,然后手機充上電的自己又迎來家長劈頭蓋臉的一串質(zhì)問:你為什么這么晚還在外面玩,?為什么手機要關機……
一條朋友圈就這樣引發(fā)了一場親子大戰(zhàn)。
如今,,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達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侵入”了原本屬于年輕人的領地,比如微信,、微博和QQ,。讓很多年輕人左右為難的是:在社交網(wǎng)絡上,父母除了網(wǎng)民的身份,,更多地還是扮演家長的角色,。除了和同齡人的互動之外,他們很多時間用來“窺探”自己的子女,。
此外,,90后、95后和60后,、70后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也為這場虛擬空間的戰(zhàn)爭升級再添了一把火,。于是,,有人柔和應對,設置分組:讓父母對那些“不該看的”眼不見為凈,;或者,,干脆心一橫,直接留下一條橫線屏蔽了之,。
朋友圈為家長打開了解孩子的另一扇窗
“你們新校區(qū)什么樣,?”“住的宿舍好不好?”“在食堂吃了什么,?”“今天上了什么課,?”“老師講的你能聽懂嗎?”……
自從女兒璐璐上了大學,,趙曉紅就“問題不斷”,。
去年,璐璐考取了武漢的某所大學,。女兒第一次長時間離家獨自生活,,趙曉紅自然不放心。她把這種關心寄托在了虛擬空間:加了女兒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時刻關注,;沒事兒就登錄一下QQ和微信跟女兒互動,。
為了滿足趙曉紅的好奇心,璐璐發(fā)布的內(nèi)容都以生活為主,,甚至把課程表都傳給她看,。但趙曉紅的“求知欲”不僅沒得到滿足,卻愈演愈烈,。
在趙曉紅的社交軟件上,,女兒始終是“特別關注”:只要璐璐一有動態(tài),她第一時間就能知曉,。
和璐璐一樣,,邵楠也被家人全方位的關心包圍著。
自從考上大學,,邵楠便用了微信,。因為覺得朋友圈“能作為自己展示情緒和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窗口”,她基本每天都會更新,。
某天,,邵楠突然接到了父母的好友添加申請。沒想到,,因為父母的加盟,,她的一大票親戚也“入了伙”——當晚,她又陸陸續(xù)續(xù)收到了10多個家里長輩添加好友的請求。
從此,,邵楠的微信再沒安寧過,,她總會遭到連番“盤問”�,!安皇桥笥讶σ姴坏萌�,,只是忽然來了一群家里的長輩,一起來詢問甚至質(zhì)問我從前發(fā)的朋友圈”,。
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母親,,李梅坦言,自己申請微信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隨時隨地獲悉兒子的動態(tài),。
“電話里我一問,,他就不怎么耐煩,不是說你不懂,,就是覺得說太多沒必要�,!崩蠲繁硎�,。
和兒子通話“屢屢碰壁”的李梅,覺得朋友圈為她打開了另一扇窗,�,!敖K于不用再一遍遍問:你干什么去啦?順不順利,?去哪兒了,?那地方什么樣?……朋友圈里自己看不就得了,�,!�
過度關心讓95后直接給父母的朋友圈上“鎖”
讓95后煩惱連連的是,每當自己或吐槽或消遣地更新狀態(tài),,其實只是“刷一下存在感”,,或者“犧牲自己娛樂大家”。沒想到,,家長卻總會“小題大做”,,就像在做“閱讀理解”一樣,長篇大論地評論完還會立刻電話轟炸,。
廈門大學本科生程婧記得,,她曾在分享鏈接時用了“握草”“媽呀”之類的感嘆,沒多久就遭到了父母的嚴厲批評——語言不文明,、不干凈,!這些在她看來僅僅是同齡人語境下的無厘頭網(wǎng)絡流行語,卻輕易地觸碰了家長的“雷區(qū)”。
武漢大學的盧澤對此也有同感,。盡管加了父母后,,他在朋友圈更加“小心翼翼”,但喜歡不吐不快的性格還是惹了麻煩:他一周內(nèi)發(fā)表的4條社會熱點評論之下,,條條都有父母的留言,。
“爸媽總是以一種長者的口氣教育甚至批評我�,!彪S后,,悶悶不樂的盧澤直接給朋友圈上了“鎖”。
面對這道“鎖”,,做父母的也有不少委屈,。
在發(fā)現(xiàn)兒子對自己有所保留的那一刻,李梅覺得“挺心酸”,。她認為,,自己只是想追求一個“正當?shù)纳矸荨保M駐朋友圈的唯一目的就是以“微信好友”的角度實施對兒子的關心,。
這也是大部分家長的共同感受:我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的生活,,為什么你直接收回了我們靠近你的權利?
與頻頻更新的兒子不同,,李梅在朋友圈幾乎沒有發(fā)表過任何原創(chuàng),,除了偶爾轉發(fā)幾條生活感悟以外,李梅更多的時候都是在“潛水”觀察,。當然,,觀察的對象是兒子。
這也激起了兒子的反擊:我朋友圈的主體是朋友,,是用來分享生活的,。但我媽的朋友圈就是專門針對我的。
“這種關心經(jīng)過網(wǎng)絡的加工后反而更讓人窒息,�,!崩蠲返膬鹤臃薹薏黄剑谒磥�,,朋友圈非但難以拉近親子的距離,,反而成了引發(fā)自己和家長矛盾的“火藥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