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成長快線 于 2018-3-16 21:49 編輯
58a216b9bba549438abc22e09f52cb12.jpg (113.05 KB, 下載次數(shù): 6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3-16 21:49 上傳
作者:凌想
1
前幾天,,讀者群里一位媽媽講了一件煩心事,,請大家?guī)兔Τ龀鲋饕猓?br />
她家大寶三歲多,二寶不到一歲,,最近大寶對弟弟充滿敵意,,動不動打弟弟,還總是說:“把弟弟扔掉,,打死他,,不要弟弟了�,!�
每當大寶鬧騰的時候,,大人們就會說:“大寶太壞了,沒有弟弟乖,�,!�
媽媽猜想,可能是因為一個多月前二寶生病,,她的精力都用來陪二寶了,,陪大寶的時間就少了很多。現(xiàn)在雖然慢慢又調(diào)整回來,,但大寶還是對弟弟“懷恨在心”,。
雖然大致明白原因,但有時候看大寶這么鬧騰,,媽媽的情緒一上來,,也會忍不住說他一頓。
結果更糟糕,,大寶更逆反了,。媽媽一張嘴,大寶就說:“你又說我,,你不愛我了,!我生氣了!”扭頭就躲回自己的房間了,。
大寶怎么變成了這樣,?這位媽媽又崩潰又發(fā)愁。
暫且不提如何解決,,我覺得,,這件事的根源在于:媽媽和孩子的心理事實不一樣。
2
所謂心理事實,,和客觀事實是相對的,。
我們從小都被教導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
但所謂的事實,,其實并不那么“單純”,,它包括客觀事實和心理事實。
舉個例子,。
我們發(fā)微信給對方,,但對方遲遲沒回——這是客觀事實。
“可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他不喜歡我了,,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有人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事實。
“估計他正在忙,,暫時顧不上回復我”——這又是一種心理事實,。
再舉個例子。
在街上看到年輕女人開豪車,。
在一些人眼里:這個女人不是富二代就是被包養(yǎng)的,。
在另一些人眼里:這個女人一定很能干,好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一個客觀事實,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事實,。
就像我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
他們覺得,,事實只有一個,,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事實,別人眼中的事實應該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甚至,,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還有心理事實這回事:
我是這么想的,,別人也應該這么想——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嘛,!
你不這么想,那就是你錯了,!我才是正確的——因為我的看法代表了事實,!
可以說,我們的痛苦,、憤怒,、糾纏,、委屈,我們和他人的矛盾沖突,,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此——把自己的心理事實等同于客觀事實,。
而沒有意識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事實,。
文章開頭的母子,她的心理事實是:
大寶,、二寶我都愛啊,,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愛大寶呢,?
媽媽覺得,,這么淺顯的事實,這還用說嗎,?大寶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大寶的心理事實卻是:
媽媽只關心弟弟,不管我,,她不愛我了,。大人動不動就說弟弟乖,說我壞,,他們都喜歡弟弟,,都不喜歡我了……
你瞧,媽媽和大寶眼中的事實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難怪大寶會感到委屈,、憤怒,媽媽會情緒崩潰呢,!
雙方都認為:你明明知道該怎么做(因為我就是這么想的),,你怎么就不做呢?
3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的一句話嗎,?
我們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慰:“媽媽,,我腰疼�,!�
媽媽一句話就把我們打發(fā)了:“小孩子哪有腰�,。 �
可是,,我們就是感覺到腰疼啊,,對我們來說,這就是真真切切的“事實”。
對媽媽們來說,,小孩子有什么腰,,當然也不會腰疼,這是她們認為的“事實”,。
兩軍對壘,,自然是小孩子的“事實”敗下陣來,我們閉上嘴,,封閉住自己的感受,,也壓抑住自己的委屈。
這樣的事,,在我們和孩子相處中實在太多太多了,。
因為認定我的心理事實=客觀事實,是正確且唯一的事實,,所以,,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孩子做不到,,那就是孩子出了問題,。
比如磨蹭。
大人已經(jīng)火急火燎的了,,孩子卻磨磨蹭蹭,,不慌不忙。
快點快點,,我都這么著急了,,你還磨磨蹭蹭的,故意和我作對 / 一點都不體諒我——這是大人的心理事實,。
大人干嘛總是那么著急,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 時間,?我沒概念——這是孩子的心理事實,。
怎么處理兩個不兼容的心理事實?——吼
比如寫作業(yè),。
寫作業(yè)就應該認真專注,,最好全部做對,最好主動要求多做些練習題——大人的心理事實,。
我不會寫/寫錯一點媽媽就要吼我,,寫作業(yè)讓我感到恐懼,我想玩會兒橡皮,,想點好玩的事——這是孩子的心理事實,。
怎么讓孩子表現(xiàn)得符合我們的心理事實?——盯,吼,,還有打,。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心理事實會導致我們做出不同的回應,,而不同的回應真的會讓我們得到和心理事實相配的結果——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我們覺得大寶壞,,總是批評他,、懲罰他,時間長了,,大寶就真的變得頑劣,,處處和大人做對,對弟弟心懷恨意,。
我們認為大寶是善良的,,他只是希望媽媽能給他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注,,我們就給他需要的,,時間長了,他真的就變得友愛,、懂事,,性格陽光。
4
這幾年,,總是有孩子跳樓自殺的新聞,。悲劇發(fā)生后,父母失聲痛哭,,追悔莫及,。
他們覺得:自己是愛孩子的啊,對孩子嚴格是為了孩子好啊,,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
但是,在孩子那里,,他感受到的卻是:動輒被打罵,、被羞辱。
孩子的心理事實是:爸爸媽媽不愛我,,我一無是處,,給他們丟臉了,他們后悔生了我這個孩子,。我是沒有價值的,,不如去死……
如果這些父母能早點意識到孩子的想法,也許會避免很多悲劇的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