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煙臺理工學院聽黨指揮隊集結完畢,由隊長邢玉倩清點好人數(shù),,出發(fā)前往開發(fā)區(qū)永旺美食節(jié)去拜訪果模非遺傳承人楊龍老師,。
在前往拜訪楊老師的路上,我們經(jīng)過了芝罘區(qū)博物館,,里面正在進行“膠東紅潮•匠心煙臺”煙臺市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非遺文創(chuàng)作品展,,這里面有許多煙臺的非遺的文化創(chuàng)作,工作人員也給我們講解了許多關于展品的文化,,雖然此次沒有見到楊龍老師在作品展的作品,,但是我們還是見到了傳統(tǒng)的石模,看著精美的文創(chuàng)作品,覺得非遺文化是有生命的,,是鮮活的,。

圖為收藏在芝罘博物館的石模通訊員姜慧供圖
果模是用于面食品制作的極具膠東特色的特制專用工具。早期民間的原始果模是工匠用泥土燒制出來的,,后來又逐漸發(fā)展,,多用果木原料雕刻而成。由于果模制作過程繁瑣,,而且費時費力,,時至今日,手工雕刻果模的手藝人就越來越少了,。
有些記憶是在年幼時就深刻的印在腦海里,,直到現(xiàn)在也難以忘懷,巧果就是其中一個,,順帶著果模也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山東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糕點,七夕的應節(jié)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制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果模,,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圖為楊龍老師制作的壽桃果模通訊員姜慧供圖
煙臺市牟平區(qū)南自格莊有這么一位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楊龍老師,,楊老師制作果模有20多年了,老師說:“當初是因為我老丈人一直販賣果模,,我媳婦說我手巧讓我自己制作,,就不用一直去上貨了。”有了這個念頭之后,,他就找到給老丈人供貨的人商量學習的事情,。老師的規(guī)矩是不傳外人,楊龍最初的請求屢被拒絕,,后來被他的誠心,、執(zhí)著和對這門手藝的熱愛打動,老師從青島平度來到牟平,,手把手教楊龍刻制果模,。

圖為楊龍老師制作的生肖果模通訊員姜慧供圖
制作果模是一個熟能生巧的技術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制作出來的,得長年累月的不停制作才能練就一把好手,。這次拜訪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到楊老師的家里去學習果模的技藝,,只是參觀了楊老師的攤位。楊老師的果模形狀也是與時俱進,,不再是老一輩兒的那種單調(diào)的形狀,,對于傳統(tǒng)的形狀楊老師添加了許多現(xiàn)代的色彩有十二生肖,年年有余小狗,,包子……
雕刻果模需要經(jīng)歷二十多道工序,,楊龍先用鑿子按照果模的形狀將多余的木頭鑿除,再用圓鑿修邊,、用刻刀一點一點地刻出各種圖案,。經(jīng)過打磨,在果模背面燙上“楊龍手作”的章后,,一個果模在歷經(jīng)三十多種工具,、二十多道工序雕琢后,才算真正完成,。一個木頭在經(jīng)歷楊老師的精心雕刻,,注入心血后,一個個充滿生機的果模藝術就誕生了,。

圖為楊龍老師與聽黨指揮隊隊員合影留念通訊員姜慧供圖
楊老師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傳承果模的制作技藝,,等女兒再大一些就把果模的雕刻技藝傳授給女兒,但是然后女兒拿起刀的那一刻,,充滿了許多的無奈。經(jīng)過我們采訪了解到,,前幾年還是有很多人學習這門手藝,,這兩年就很少了。楊老師制作的果模是有生命的,,會說話的,,有靈魂的,是機器制作所無法比擬的,。
2013年,,果模技藝被接入?yún)^(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更加證明了果模技藝的重要性,,也證明了國家對于非遺的重視,。果模歷史悠久,蘊藏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