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8633
- 經驗
- 點
- 威望
- 點
- 金錢
- 兩
- 魅力
- 點
- 金幣
- 元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4-2-19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一個大學生可能有這樣的“標準”面貌:上網,、睡覺和社交是他最主要的課外活動;看美劇,、逛淘寶是睡前“功課”,;“打DOTA、踢實況”成為每天最放松的項目,。共青團北京市委聯(lián)合課題組的數據證明:有74.67%的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主要用來上網,,70.3%的大學生平均每天用來上網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用一個流行詞來說,,就是“宅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廣泛認可,。
一味的“宅”有很多壞處。比如調查顯示,,只有27.71%的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鍛煉身體,。一些體測數據也表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現下降的趨勢,。而且,,主流社會似乎并不認同這種“宅文化”,前些年“網癮少年”是一種邊緣群體,,而現在的“二次元人類”(“二次元”意指日文中的“平面世界”)也是一種相對封閉的亞文化,。還有很多人認為,大學期間不接觸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可能遇到人際關系問題,。
不過,課題組給出的中性定義,,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宅文化”群體—“網絡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宅”比另一些“宅”更有意義,。前些天是世界讀書日,,有媒體從圖書館借閱量下降來論證大學生讀書少了,這種論證忽略的是網絡閱讀的悄然增長,,很多大學圖書館用于購買電子資源的經費已接近紙質資源,。不少大學生也習慣于通過網絡關注時事,一些網絡話題的激烈辯論,,展現出他們“接地氣”的社會參與度。
網絡改變生活,,當然也改變大學生的生活姿態(tài),,“宅”并不是一個非好即壞的概念。比如,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來說,,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最好的平臺,,“宅”在網上似乎并不壞。而學習的概念也早就不局限于課堂,,看看“知乎”,、“果殼網”等知識類網絡平臺,就能明白大學生不僅通過網絡提升自己,,也能通過網絡傳播知識,、影響他人。即便是運動,,使用運動類應用軟件,,通過手機與好友分享運動記錄,不僅是一種社交方式,,也讓運動變得更有意思,。
對“宅文化”多一些寬容,或許是理解和幫助大學生成長的合理態(tài)度,。(中國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