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點這里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奔跑的理想 于 2018-11-9 14:40 編輯

作者丨韓老白
朋友小C找到我,,問為什么工作了多年,還沒一個剛入職不到一年的新人拿的工資高,,他心里特不平衡,。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致使這種結果的根本不是別人,,只是自己的原因,。
很多人和小C一樣,看似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其實腦子還停留在學生時代,,導致這些年一直在原地打轉。
一個人的思維,,如果停滯不前,,不能及時修復認知中出現(xiàn)的BUG,,更新早期形成的思維慣性,,就只能淹沒在社會平庸的泥石流中。
如果有以下四種跡象,,就說明該自我檢查一下,,自己的思維配件是不是該升級了。
1 被動成長
做編輯的菲姐,,最近招了一個實習生小助理,,工作內容就是幫忙查找錯別字,整理排版,,偶爾找下圖片,,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工作。 只是做了不到半個月,,菲姐就把她解雇了,。 問其原因,菲姐說:
每次出現(xiàn)問題,,我都需要去提醒她,,有時候行距錯了,,就只改行距,甚至第一段的行距改了,,第二段第三段的還是錯的,。
這種推一下動一下的工作態(tài)度,不適合在我手下做事,。 學生時代,,大部分人都是被動接受教育,上完課老師會布置作業(yè),,今天完成什么,,回去復習什么內容。
生活中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被人安排做事情,漸漸就形成了一種被動接受的習慣,。
心理學家阿倫貝克,,把這種習慣稱為“自動化思維”,是對過往人生經歷中形成的一種評價習慣,。 這種習慣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會使我們陷入困境。
小A在年前通過了一家世界500強金融公司的面試,,在函證制作部門工作,。 剛拿到offer的小A超級興奮,對未來的工作信心滿滿,。
然而不到兩周,,就聽到小A抱怨:說她剛進入公司,什么都不懂,,但是她的直屬領導一點都不負責任,,什么也不教她,布置的任務有一點沒做好,,就會挨罵,。
很多人和小A一樣,初入職場,,遇到不懂東西,,覺得理所當然會有人教,別人給出十全十美的指示之后,,再動手去做,。 這樣的思維,只會讓你在職場中難立足。
人在職場,,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會把你當小孩,手把手去教導,。
就像朱自清《匆匆》里描繪的那樣:在你焦慮和沒抓沒撓的等待“考卷”的時候,,工作和生活里很多隱形地“考卷”或許已經自動提交,而通知你的時候已經“gameover”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有這么一個職場段子: 一個人跑去問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經驗了,,為什么您還不給我漲薪水呢,?” 老板回答說:“你是有十年工作經驗呢,還是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呢,?”
那些看似努力工作了五年,、十年的人,薪水依然停留在20歲左右的水平,,就是因為沒有主動規(guī)劃的能力,、被動成長導致的。
人生,,如果不能主動進行改善,,就得承受不良觀念和習慣帶來的無盡麻煩。主動改善要有智慧和勇氣,,否則很難跳出原有的生命軌跡,。
從不主動學習,習慣被動成長,,是一個人腦子還留在學生時代的第一個跡象,。
2 偽裝合群
許多大學生都很羨慕那種自來熟的人。 他們可以在完全不熟悉的人群中如魚得水,,眨眼的時間就和剛認識幾分鐘的人聊的熱火朝天,,像是認識了好幾年的摯友。
他們也堅信“人脈是一生的財富”,、“多個朋友多條路”,于是拼命的想讓自己看起來人緣好,,陷入了一種叫作“假裝很合群”的癥狀里,。
明明周末想去圖書館學習,舍友卻都在刷劇打游戲談戀愛,,為了不被孤立,,只好追隨他們的生活作息。 明明想將下班時間用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卻為了合群去喝酒應酬,,唯恐被同事排擠,。
但工作幾年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能讓你擁有“財富”的,永遠是你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種現(xiàn)象叫作:“羊群效應”,,說的是“當人在一個集體中待久了,從眾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
《烏合之眾》里也說:
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智力就嚴重下降,為了獲得所謂的認同,,愿意拋棄是非觀念,,用智商去換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 三毛從小就生性冷淡,,性格孤僻,,與周圍的人事物顯得格格不入。上學的時候融入不了學校,,長大后她也經常離群索居,,很少朋友。
但也就是這種獨來獨往的性格,,保護了她細膩敏感的內心,,寫出了許多浪漫的文字。
她也曾說過:
我認識的人很多,,朋友并不多,。
西洋有一句名言:一個朋友很好,兩個朋友就多了一點,,三個朋友未免太多了,。
我很贊成這句話。
知音,,能有一個已經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實在一個也沒有,,還有自己,,好好對待自己,跟自己相處,,也是一個朋友,。 有的人喜歡陪伴,喜歡結交形形色色的人,喜歡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覺得好玩有意思,。
而有的人就喜歡獨處,喜歡一個人行動,,覺得舒服自在,。 善于獨處又安于獨處的人是幸福的,善于群居又安于群居的人也是幸福的,。
最難受的是,,明明不喜歡喧鬧的氛圍,還非勉強自己扯著嘴角附和著別人的微笑,。 為了顯得合群,,而勉強自己去迎合他人,是一個人腦子還留在學生時代的第二個跡象,。
3 超前消費
莫泊桑在小說《項鏈》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嫁給一名小職員的女主人公馬蒂爾德,,不甘心跟著丈夫一直過著平凡拮據(jù)的日子。
她雖然地位低下,,卻迷戀豪華的貴族生活,,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會,從好友那里借來了一條鉆石項鏈,,不幸的是,,這條項鏈后來竟然丟了。
馬蒂爾德不得不為此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勞作,,去還一張又一張的高利貸借款,。這個故事跟今日深陷“超前消費”泥潭的年輕人何其相似。
為了不切實際的欲望,,讓自己陷入一環(huán)又一環(huán)的貸款之中,。
有人為中國年輕人消費購物做過這樣一項調查:
82%的受訪者表示看到別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買一件; 72%的受訪者表示看到社交網(wǎng)絡上的穿搭文會引發(fā)購買的欲望,; 49%的受訪者表示會因為偶像代言產品,,而沖動購買一些不需要或不適合的東西。
此外,,數(shù)據(jù)還顯示,,中國大學生的人均年消費能力已達到近 20000 元,年消費總額達到 6000 億,,超過全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 50%,。
在這龐大的數(shù)字下,可以看出現(xiàn)在年輕人,,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癮”,。
網(wǎng)上流行一個詞叫:“花唄青年”,,雖然沒有像校園貸那樣令人毛骨悚然,卻也讓年輕人陷入花唄,、借唄和分期付款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螞蟻花唄發(fā)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在中國近1.7億90后群體中,,開通花唄的人數(shù)超過4500萬,。平均每4個90后就有1個使用花唄。
網(wǎng)絡上甚至還有人鼓吹:“借錢花逼你有出息”“女人花錢才會掙錢”這樣的論調,。
我的一位朋友小楠就是被這些雞湯灌的迷三倒四,,一口氣辦了好幾張信用卡。結果,,工作了兩年,,一分錢積蓄都沒有,還倒欠了5萬元的卡債,。
直到小楠的工作進入了瓶頸,,她才猛然發(fā)現(xiàn),她不敢辭職,、不敢失業(yè),、不敢有空窗期,因為她還有5萬元卡債等著她還,。
消費觀的背后隱藏的是價值觀,,在這個充滿了物質誘惑和物化價值觀的世界中,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的學生們,,是一場自身價值觀和外界價值選擇的博弈,。
價值觀不成熟,就極易被欲望牽著鼻子走,。 而對于工作了幾年的年輕人,,更多的是會把欲望內化為成長的動力。
超前消費透支的不僅僅是金錢,、是信用,,也有可能透支的是你的未來。那一件兩件的奢侈品,,真的不會讓你看起來真的高級,。
不了解自己的承受范圍,沒有底線的超前消費,,是一個人腦子還留在學生時代的第三個跡象,。
|